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 | 张鹤珊:四十七年脚步 守护千年脊梁
来源: 长城网  
2025-04-14 10:01:42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琦 郭政

  “平凡无能白发翁,世代居住大山中。坡地两亩种杂粮,靠天等雨盼收成。常巡长城西门外,扛锄犁地小桥东。平淡日子天天过,明早依旧太阳升。”秦皇岛市长城保护员张鹤珊发在朋友圈的这首小诗,是他的“自画像”。

张鹤珊四十几年如一日守护长城。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政 摄

  张鹤珊是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村民。全长223.1公里的明长城横亘秦皇岛全境,也从城子峪村经过。张家楼、董家楼、骆家楼……这里的村民大多是当年长城守军后裔,附近的长城敌楼也多以守军将士的姓氏命名。张鹤珊从小听着长城的故事长大,对长城充满了感情。

张鹤珊守护的秦皇岛市海港区城子峪村段长城。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政 摄

  1978年,张鹤珊在黑家楼发现了一块记录历史事件的石碑。不久后,石碑上的字被凿掉了,再后来,连石碑都不见了。这件事对张鹤珊的触动很大,长城文物的消亡意味着一段历史记载的消失,“不能让子孙后代忘记自己的根!”从那时起,张鹤珊开始自发保护长城。

  2003年,秦皇岛市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张鹤珊首批受聘,成了一名光荣的长城保护员。长城保护员巡护的长城都是“野长城”,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张鹤珊的巡护范围西起长城村,东至董家口,总长6公里,有23座敌楼,中间还跨过一条石河。后山楼是张鹤珊沿石河西方向巡护的第一座长城敌楼,西北侧的裂缝是张鹤珊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张鹤珊还要仔细检查楼体下沉情况,清除威胁楼体安全的植物,捡拾周围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张鹤珊说,春秋季巡护长城还是比较舒服的。冬季下雪路滑,曾从山梁摔到山沟里,他好几天都起不来炕;夏季荆棘丛生,划得身上生疼,路上还有碗口粗的大蛇,不知道哪儿就藏着个马蜂窝。

张鹤珊用手机记录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政 摄

  张鹤珊的微信名叫“长城活地图”。这张“长城地图”,是张鹤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保护长城的47年来,他坚持徒步巡视长城,平均2个月穿坏一双鞋,在长城上走过的路,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半。

  双鬓长满白发,脚步不再轻松,已经70岁的张鹤珊对长城的感情却越来越深。看到还有那么多人不了解长城,张鹤珊坐不住了,“对长城的宣传也是一种保护。”他走遍附近十几个村,走访近百名老人,搜集长城民间故事,学习长城知识。遇到来长城游览的驴友、摄影爱好者他就主动给人家讲长城。张鹤珊还撰写了近百万字的日记,四处寻找支持,出版了《长城民间传说》《张鹤珊聊长城》等书籍,给长城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

张鹤珊出版的书籍。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政 摄

  在张鹤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主动保护长城。掉落的长城砖总有人放回原位;长城周围的植被不再随意砍伐;遇上来游览的驴友还能讲上一两段长城故事……古老的长城重新焕发生机,附近一些生态风貌保存完好的长城点段还被开发成旅游景区,村民们纷纷办起农家乐,喜迎八方来客。

张鹤珊向摄影爱好者讲述长城故事。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政 摄

  “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心目中,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要把长城保护延续下去,把长城文化传承下去,希望大家都能够为长城保护作出贡献。”张鹤珊说。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