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是渤海湾皮皮虾上市的时节。乐亭县中心渔港,渔船每天早出晚归,载着鲜活的皮皮虾靠岸,渔港一派热闹景象。
乐亭县姜各庄镇滨海村渔民苏海东的四艘渔船,也在忙着出海回港。
4月7日5时许,冀乐渔03018号满载而归。船长葛宝强笑着对迎上来的苏海东说:“这次得有五六千斤吧。”
4月7日,苏海东在渔船驾驶室检查仪器设备。本报记者薛惠娟摄
“安全回来就好。”苏海东拍拍葛宝强的肩膀,看着船上的收获,脸上满是喜悦。
今年55岁的苏海东,从18岁起就跟着父亲出海打鱼,在海上漂泊弄潮。后来他有了自己的船队,成了远近闻名的船老板。10年前,他率先带领船队走出渤海湾,最远到过非洲的毛里塔尼亚。
常年出海,苏海东有收获的喜悦,也经历了海上风浪的考验。
“海上风险大,遇险后第一时间救援十分必要。”苏海东说,从他出海第一天起,父亲就叮嘱他,在海上遇见谁有难了,一定要帮一把。
2000年的一天,天气预报海上有大风,苏海东的船都回了港。他听说海上有险情,因风大浪急,救援船无法靠近遇险船。紧急时刻,当时年仅30岁的苏海东主动站出来,驾船去救人。
当时都是木壳船,大风掀着狂浪,船身剧烈摇摆,人根本站不住。苏海东冒着生命危险,一点点接近遇险船只,最终将人员解救上船。
“铁血硬汉”,是苏海东的微信名,也体现在他多年的救援中。多年来,他用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帮助遇险船只化解了300多起海上险情,救助了近200人。近年来,他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好人等荣誉。
虽说子承父业,但苏海东和上一辈渔民不一样。他爱思考,敢尝试新鲜事物。他说自己是“不安分的人”,是“渔民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不断尝试新设备,还参与渔船设计改造,为保障出海安全搞创新。
在当地渔民中,他1994年装上第一台渔用GPS,1996年使用第一台渔用雷达,1997年安装第一台渔用声呐,2000年改用第一批木质大船,2008年把木质船改造成钢制渔船……
2018年,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一次意外却让苏海东不得不停下来。
当年3月在船厂修船时,他不慎从8米高的桅杆上摔下,头部受伤。经历三次开颅手术,虽然脑伤康复了,但从此头不能受一点儿风,面部左侧神经损伤,半边脸是僵的。
2019年初,苏海东正在家养病。1月20日凌晨,他得知在京唐港东堤附近,两艘小型渔船遇险,急需救援。他不顾身体不适,快速调度附近正在作业的两艘渔船,并驾驶其中一艘驶向事发海域。
当天正是大寒,滴水成冰。他们迎着风浪抵达时,一艘小木船已沉没,另外一艘船上两个浑身湿透的人在甲板上瑟瑟发抖。他迅速靠近,向小船上抛缆绳,遇险者被成功营救。
一次次成功营救,让苏海东成为大家心中的海上“守护人”。
2022年5月1日20时许,苏海东接到紧急电话,得知距离乐亭海岸80多公里的海域,一艘渔船发动机出现故障,船上13位渔民等待救援。
海上风高浪急,加上夜里能见度低,苏海东经过4小时艰难搜索,终于找到遇险船只。又经过4个多小时拖曳,将遇险船只带回渔港码头,13位渔民全部获救。
海上救援花销巨大,每次救援,苏海东都是自掏腰包。为提高救援能力,他自己花30多万元购买应急启动电源、灭火器、救援用快艇等设备以及急救药品,放在各个码头随时备用。
在他带动下,杨小龙、段春冉、王阳等50多名有丰富经验的老船长,一起组建了一支救援队。
苏海东是大风大浪里救人的铁汉子,也是一个扶危济困的热心人。
一场大雨使农户的庄稼地被淹,他听说后开着挖机去帮着排水;一家农户的玉米收割机陷在地里,他开着大铲车把收割机拖出来,又把道路推平垫好;他建起工厂,让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