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艺萌 闫思宇 韩建强 报道
从1.7米到170.1米,完成两个数字的跨越,马万水仅仅用了9年,可完成人生的“掘进”,他足足用了一辈子。
马万水,河北深州人,在新中国的矿业开发历程中,这个名字,可以当之无愧用“响亮”来形容。
1949年,26岁的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掘进五组当工人。彼时的龙烟铁矿,历经战火,破败不堪。30号石巷的石英岩层坚硬无比,工人们苦干一个月,仅仅掘进了1.7米。
马万水看着大伙一起干活效率低下,立马倡议:“咱分班赛着干,看谁更厉害!”在马万水的提议下,五组成了全矿首个分班干活、首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
庞家堡龙烟铁矿1080平峒,俗称“北口”。图片由马万水纪念馆提供
当时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矿山废墟中,马万水带着工友们找来生锈的钢钎、锤头,砍几根树干做锤把,就开始了生产。他凭借在煤矿练就的本事,一气能打450锤不换手,还亲自给工友们示范把钎技巧。没有通风设备,放炮后的炮烟久久不散,马万水急得大喊:“大伙别等了,脱下衣服,一起往外扇炮烟!”炮烟刚散一点,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返回掌子面打眼。
巷道延伸,淋头水袭来,工友们的棉衣、鞋袜全湿透了。马万水心疼不已,跑去伙房借了三条麻袋当“雨衣”,又从山上拔来蒿草,让大家垫在鞋里当“土胶鞋”,自己却什么防护都没有,站在淋头水最大的地方坚持干活。
1950年3月,五组获得集体奖励,马万水被评为龙烟钢铁总厂一等功臣。当年6月,五组以手工操作月进石英岩巷道23.7米的速度,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那一年,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马万水小组”工人使用凿岩机施工作业场面。图片由马万水纪念馆提供
掘进,掘进!马万水和他的小组不断挑战极限。
1954年,他们承担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硐的任务。当时国内普遍采用两次掘进法,马万水反复琢磨后,大胆提出:“咱试试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说不定能行!”这一创新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在研究爆破效果时,他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旁楔形掏槽法”“稀眼深孔作业法”等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在艰难的开拓路上,马万水带领组员们一路掘进。1951年,他们创出月进51米的全国掘进新纪录;1955年,月进128.5米;1957年,两次达到月进150.1米和170.1米;1958年,更是多次刷新高峰!
1961年8月12日,年仅38岁的马万水因癌症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牵挂着矿山,对工友们叮嘱:“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住!”
马万水小组工人施工作业场面。图片由马万水纪念馆提供
马万水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马万水小组”不断发展壮大。
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后来增加到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多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的掘进最高纪录。1965年,“马万水小组”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1972年,成建制调入邯郸华北冶金建设公司;1999年,扩建为马万水分公司。他们传承着马万水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连续20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被冶金部命名为“开发矿业的英雄掘进队”。
马万水,这位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用短暂却璀璨的一生,在矿山上铸就了不朽的功勋。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奋勇前行,成为新中国奋斗历程中,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