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立秋时节,河北威县利派尔梨园生机盎然。60岁的管理员张华峰穿梭在葱郁的梨树间,洪亮的声音在园中回荡:“现在抢手的是‘新梨七号’和‘雪青’,熟得早,价钱正俏!” 工人们手脚麻利地摘下饱满的梨果,装满黄色果框。
运送板车在行道间往来穿梭,将一筐筐鲜梨运往园中工棚。工棚内,称重、打包、装箱流水线作业有条不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梨香。
邢台市威县一处梨园沉甸甸的梨果压弯枝头。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作为威县首批绿色A级梨园,利派尔梨园的600亩土地承载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建园开始,挖沟、施肥、深耕,到种植、嫁接、覆膜,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绿色 A 级”标准。
园内执行“六统一”管理:统一株行距、统一南北行、统一挖沟施肥、统一专业嫁接、统一覆膜套管、统一流水作业。整地时施用腐熟有机肥,选用优质壮苗;日常管理中,摒弃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优先采用人工、物理防控措施。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换来了市场的认可。“鹤威”品牌梨果对接京津大型商超,实现订单化销售。2024年,该梨园总产量达300万斤,亩均产值1.5万元,经济效益突破千万元。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威梨已走进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消费者的果盘。
利派尔梨园的成功,是威县十万亩优质梨产业发展的缩影。自 2013年起,威县在昔日的沙荒地上,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为引擎,打造全国知名的梨果基地。
目前,威县已培育龙头企业42家,组建农民合作社120个、家庭农场34家,建成标准化梨园200余个。威县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秋月梨、新梨七号种植基地,“威县梨”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聚焦‘三品三化’建设,沙荒滩涂实现梨果飘香绿色发展”的实践,于 2023 年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为盐碱沙荒地的改造提供了“威县方案”。
消费者品尝秋月梨醋。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在威县“良材记”门店,秋月梨醋占据C位。负责人司钦学举起透亮的醋瓶介绍:“传统瓦缸发酵工艺让年轻人爱上这口酸甜。”这家深耕威梨产业链的企业,已开出40余家线下店,直播间日销峰值达4000单,北京、南京的餐桌飘起威县果醋香。这背后,是威县梨产业标准化与三产融合的双轮驱动。
威县严守绿色A级标准,创新构建“一标五规一方案”邢台地方标准,覆盖建园八大程序、生产三十道工序。果品检测、化学品控制、疫病监控、产品追溯四大体系,织就全链条管控网。空气、土壤、水质定期“体检”,造就了过硬品质:秋月梨单果重超400克,糖度13%以上,优果率达72%。
如今,投资2.5亿元的威梨冷链物流园,具备5万吨贮藏能力、18万吨年吞吐量,为鲜果流通提供有力支撑。产业链的发展惠及众多百姓。“统分结合、资产经营”模式带动12个乡镇104个村,8万群众人均增收2万元。
威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县将持续延伸产业链,依托冷链物流园支持深加工,提升科技附加值,打造绿色富民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