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
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
迈进新十年,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
也不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围绕氢能、生物医药、
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
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机器人6条产业链,
京津冀共绘“一张图”,
共建“一条链”,
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从半导体行业的复杂零件
到医疗领域的精密器械,
都离不开高精度的工业母机。
在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国内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
就是这样“高精尖”的设备。
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长城网·冀云客户端通讯员 闫玮 摄
它能稳定实现微米级精度零件的
规模化高效加工,
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总部研发核心技术,
天津制造关键功能部件,
河北廊坊完成整机装配和测试验证,
“一台机床三地合造”,
在它的身上,
京津冀产业协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个由五轴数控机床在鸡蛋壳上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长城网·冀云客户端通讯员 闫玮 摄
如今,打开京津冀高端仪器设备
与工业母机产业图谱,
错位联动、相互配合的产业链条
已经基本成型:
北京精雕科技、天津镭明激光、
保定维尔铸机等一批优势企业,
构成了数控系统、刀具、
传动系统、激光设备、整机制造、
机床附件及辅助装置等
产业链条上的节点布局。
2024年,三地链上高端仪器设备
和工业母机相关企业超570家,
产业规模达720亿元左右。
在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装配机床(央广网见习记者 姜丽丽 摄)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新十年,
三地产业协作也迈入
产业链合作共建的新阶段。
5月12日,
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组建的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
这是我国首个
跨产业、跨区域的集群联盟,
它将加速促进京津冀区域
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形成产业生态体系。
今年上半年,
京津冀高精尖产业显现活力,
北京、河北规模以上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分别增长16.8%和10.6%。
在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旗下京投装备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 工作人员在总组装车间内工作(2025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25年9月5日在智博会拍摄的一款新能源汽车。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造智能网联汽车
有哪些关键环节?
除了整车制造,
它首先要有“智慧大脑”。
位于北京的北汽福田重卡工厂,
最高端的车型搭载了
10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
1个激光雷达和
1个高算力域控制器,
感知范围长达数百米,
响应速度短到毫秒级。
它还离不开“神经网络”
——遍布车身的精密导线系统。
从系统供电、信息显示
到故障诊断提示,
一台车至少需要1500条导线。
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
就是这些导线的生产地之一。
始于“大脑”,经过“神经”,
最终要在各个设备完成智能执行。
海纳川海拉车灯(天津)工厂,
是北京奔驰汽车智能车灯的诞生地。
别看一个小小的车灯,
需要上百个零部件组装而成,
它可以实时感知环境,
提升驾驶安全。
2025年2月20日,在保定市宏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忙着为北京一家车企生产车载高速数据传输线。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在河北,
220余家零部件企业
进入京津整车厂供应链 ,
处理整机、零部件、
场景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
分工与协作。
在天津京清汽车产业园,
海纳川海拉、延锋座椅等
一众龙头企业在此集聚,
与北京奔驰、理想、小米等车企
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合作。
跨越京津冀三地的供应链
环环相扣、高效运转,
让复杂的造车过程
变得像拼积木一样高效。
今年1-6月份,
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量45.2万辆,
同比增长51.6%。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最新数据显示,
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
已占全国总量的18%,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
位居全国前列。
在河北定州的街头,
穿梭往来的氢能公交十分抢眼。
它不仅实现完全零排放,
还比传统油车每公里节省5毛钱。
要制造这样既好又省的车,
作为“心脏”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最为关键,而发动机的部件——
空气压缩机,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这个核心部件,
是京津冀三地联合研发出来的。
2024年8月31日,10辆氢能公交车完成交付,在河北定州落地投运。
河北金士顿与北京亿华通
两家企业联合攻关,
以0.003毫米的极致精工雕刻
让空气压缩机的转速
达到了每秒20万转。
如今他们的产品
从30千瓦到300千瓦,
为大功率燃料电池
装上了“国产肺”,
告别了价格昂贵、供货期长的
“卡脖子”状态。
河北金士顿空气压缩机生产线。
为使空气压缩机高速旋转,
两家企业还要另觅帮手。
在天津云驱公司,
生产的高频控制器
正是让空气压缩机
转速“起飞”的精密“大脑”。
它内部以微米级精度布控了
数以万计的尖端电子元器件,
确保压缩机叶轮在
每秒20万转的超音速状态下
依然稳定正常。
当高频控制器被运出天津,
在河北完成性能匹配测试,
后又送往北京进行总装,
最终搭载上一辆辆氢能公交,
“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
产业协同链条就已完美呈现。
装载铁矿石的氢能重卡驶离天津港。新华社发
共建“一条链”,引领“氢”潮流,
京津冀通过建设氢走廊、
强化氢供给、推进氢技术研发,
串联起北京的研发创新优势、
河北和天津的氢能供应及
应用场景优势。
不久之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
首次氢能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释放出氢能机车正从试点示范
迈向规模化应用的信号,
标志着京津冀轨道交通
“氢”应用驶入“快车道”。
2025年,三地联合印发
《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年度计划》,
明确在氢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科技协同创新等方面的
12项重点任务,
推动形成“研发-制储-运输-应用”
全链条产业集群。
如今,京津冀三地氢能全产业链
基本实现区域贯通、成群成网,
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24年11月25日,300辆氢能重卡在河北迁安投入运营。
协同发展新十年,
产业“链”动新未来。
三地联合绘制氢能、生物医药、
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
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
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
梯次建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
生物医药、电力装备、
安全应急装备5个产业集群。
2025年上半年,京津冀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
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分别增长7.0%、5.1%和7.4%。
共绘“一张图”,共下“一盘棋”,
眺望京津冀,
一个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
世界级产业集群正踏浪而来。
(文字整理自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河北新闻网、央广网、北京日报等相关报道,以及记者采访内容;图片来源:新华网、央广网、河北日报、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等)
监制:贾海丽
策划:董亚青 杨建民 陈海虹
统筹:张登峰
文案:王 硕
采访:段维佳
美编:韩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