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地趴粮”,玉米住进“透气房”
——来自秋收一线的报道(三)
10月14日,沧州任丘市乐民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晾晒场上,整齐码放着一排排钢管玉米筐。河北日报记者宋平摄
10月14日,沧州任丘市乐民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晾晒场上,不见地趴式堆放的玉米小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钢管玉米筐。筐里的玉米黄澄澄,让人看着心情愉悦。
一场10月12日才结束的连绵秋雨,刚刚考验了这片晾晒场。赶在下雨前,合作社把抢收的3000多亩带轴玉米争分夺秒地装进了约1000个玉米筐里。
“好在储存效果不错。”合作社负责人边帅随手拿起几根玉米,“我们没做任何苫盖,昨天天气才放晴,今天玉米就干得差不多了。”
与夏收小麦大多直接在地里脱粒不同,在我省,秋收玉米通常会带轴收获。从晾晒到脱粒入库,玉米产后处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不仅搬倒装卸任务繁重、场地占用大,一旦管理不到位,还极易发生霉变,影响玉米质量,造成粮食损失。尤其今年秋收遇到连阴雨,如何安全储存收获的玉米,成为摆在许多种粮大户面前的难题。
但边帅没有慌。经营合作社多年,爱琢磨的他早就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储粮方法。在晾晒场上,除了丰收的玉米,引人注意的还有这样几件“法宝”:卸粮坑、玉米筐、上料机、移动轨道、玉米筐翻转机、脱粒机和风干仓。正是借助这些装置设备,合作社构建起从玉米收获、晾晒到脱粒全流程机械化处理系统,形成高效的作业链条。
以玉米筐为例,边帅他们反复试验了多种规格。高了不牢靠,矮了装得少,太长通风差。最终,他们将玉米筐尺寸确定为长3.4米、宽1.2米、高1.3米,每个能装约3亩地产出的带轴玉米。
玉米收获后,首先被倾倒进卸粮坑。卸粮坑内的上料机随即将玉米装入玉米筐中,再由叉车码放到晾晒场上。“这就相当于为玉米建起了一座透气的房子,不仅通风散热效果好,就算遇到雨天也不易存水,减少了霉变隐患。”边帅解释。
除了保证通风,带轴玉米晾晒还需要特别注意玉米碎粒的处理。在上料机出口加装的一个振动筛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在带轴玉米入筐的同时,自动分离并收集玉米碎粒。这些玉米碎粒会被单独输送到风干仓,进行风干处理。
等到完成秋收秋播、腾出时间,他们还会利用玉米筐翻转机对玉米筐进行二次翻转,促进水分蒸发。2023年,边帅研发的玉米筐翻转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项专利,并获评全国粮食储存节约减损“小发明、小创造、小创意”十佳作品。
近期,我省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正联合农业农村部门进行粮食储存调研,宣传科学储粮技术、先进储粮装具等相关信息,并邀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深入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沧州5市的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对玉米收储期间霉变及毒素污染状况开展调研,进一步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粮食损耗。(河北日报记者 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