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刘老庄连”荣誉旗帜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新华社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万前进 武新杰
“我是‘刘老庄连’第6673名战士王宸一,我和战旗一起受阅,绝不辜负战友信任,绝不辜负先辈荣光,绝不辜负人民期待。”
塞北初秋,旌旗猎猎,在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的驻训地,副连长王宸一正与战友们分享作为“刘老庄连”战旗擎旗手,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的激动心情。
在“刘老庄连”,每名战士都有一个战斗编号,每个战斗编号都是这个英雄连队的一份传承。1943年,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在刘老庄阻击敌人。面对千余名日伪军,82名勇士战斗到最后一刻,全部壮烈牺牲。
为纪念八十二勇士,当地群众将他们的遗骸收殓埋葬后,又选送82名优秀青年参军,新四军第三师七旅重新组建连队并命名为“刘老庄连”。一个英雄的番号由此诞生。
2025年,“刘老庄连”举行新兵授枪仪式。罗暄 摄
英雄的精神何以传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当初连队重建时的第83号,到现在的第6679号,82年来,八十二勇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何以在一代代连队官兵中接续传承?
“每名新同志来到连队,先要上入连的第一课。”“刘老庄连”政治指导员戴天骄说,通过参观连队荣誉室,举行入连仪式授予战斗编号,面向“刘老庄连”战旗宣誓等系列活动,在每个新到连队的官兵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源自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的一股英雄气。”
一粒种子从落地生根,到挺拔成材,要经历风吹雨打。一名新战士先要吃“刘老庄连”的苦,才能真正成为“刘老庄连”的兵。
在战士冯辉的抽屉里,珍藏着一面带着褶皱的小红旗。“新兵下连后要进行体能摸底考核,我趁监考人员不注意,就用‘摆浪’的巧劲儿多做了几个,拿到了‘训练先进小红旗’。”冯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起这段不光彩的经历。
这个明显虚高的成绩,很快引起了班长的怀疑。通过查看监考录像,班长发现了冯辉的“小心思”,一把就将他贴在光荣榜上的小红旗撕了下来。“弄虚作假拿来的成绩,贴在墙上也不光彩。”班长说的每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一样,烙在冯辉心里。
这面被撕下来的小红旗,也成了“追”在冯辉身后的教鞭。在训练场上,他主动加码,努力榨干每一滴“水分”,从一名“菜鸟”新兵逐渐成长为连队的教学骨干。
“不满足大纲要求,不满足常规练兵,不满足单个过硬,这是我们一贯的训练要求。”作为“刘老庄连”第38任连长,朱明朝也深切地认识到,从严从难的训练标准,能让每名新兵“进门一块铁,转头炼成钢”。可在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刘老庄连”这支英雄连队想要成为时代尖兵,不能只靠埋头苦练,还要“抬头看路”,紧盯下一场战争,打赢下一场战争。
“相比靠守旧赢来的荣誉,哪怕在求新中落败,也更有含金量。”今年4月,“刘老庄连”排长张启军参加集团军组织的教练员比武时,主动求新求变,在课目中增加了“有人无人协同”这种新的应用方式。
“我有3D眩晕症,尤其是在操控穿越机的时候,需要戴目视眼镜,训练时间一长,就头晕、呕吐。”可在比武前的半个多月里,张启军坚持跟战友们一起“钉”在训练场,不断试验无人平台武器装备效能,研究协同战术打法。
“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一天三顿饭,都在训练场解决。”在比武当天,张启军以优异的成绩获评集团军“百名优秀教练员”。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刘老庄连”第6661名战士骄傲地脱口而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们‘刘老庄连’的兵,就是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永争第一。”
82年来,从传统步兵到装甲步兵,再到合成营体制下的装甲步兵,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化融合,“刘老庄连”紧跟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在一次次主动转型中,激励官兵不断挑战生理心理极限,不断挑战装备性能边界,实现了战斗力的蜕变跃升。
“刘老庄连”官兵在英烈墙前整齐肃穆,缅怀先烈。孙雪松 摄
英雄的血脉何以赓续?
在江苏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每年3月18日,当地父老乡亲都会前来祭奠,八十二勇士“血战刘老庄”的事迹广为流传。
“在我们家乡都希望好男儿去当兵,如果能当‘刘老庄连’的兵,那是最光荣的!”班长杨永杰是连队里刘老庄籍兵龄最长的战士,2015年他报名参军时,主动提交自荐信,申请到“刘老庄连”。
“我爸跟我讲:‘永杰,你在这个连队好好干,这个连队对咱们刘老庄有恩,可得要争气啊!’”从迈进连队的那天起,杨永杰就铆足劲儿刻苦训练,“无论是体能,还是专业技能,就是要比别人练得更多、练得更强,不能给家乡丢脸!”
当兵10年来,杨永杰先后参加集团军“双百”比武、实兵演习、国际联演等活动,两次被集团军评为“优秀教练员”,两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连队评为“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
“班长跟我说,我们刘老庄的人来‘刘老庄连’当兵,就要当尖子。”2024年,21岁的朱肖杰参军入伍,成了“刘老庄连”第6670名战士,也是目前连队最年轻的刘老庄籍战士。
“我们这支连队区别于其他连队的特点,就是我们有一条非常具象的纽带:一头是刘老庄,一头是我们‘刘老庄连’。”“刘老庄连”政治指导员戴天骄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先后有170名刘老庄籍战士在连队矢志奋斗、成长成才。“他们退役后,又带着‘刘老庄连’精神回到刘老庄,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这也成了我们连队与刘老庄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
“今年3月18日,我跟着指导员回到刘老庄,去祭奠八十二勇士。一听说我是刘老庄籍的战士,大家都围过来,问我在部队苦不苦,也叮嘱我要好好干。”朱肖杰说,那一刻他才真正体会到,在“刘老庄连”当兵所背负的期盼和责任,“家乡的人都在看着我,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临的话,我也会像先辈一样,不畏生死,战斗到最后一刻。”
2023年,“刘老庄连”部分官兵随队参加抗洪抢险任务。杨仕伟 摄
英雄的信仰何以锤炼?
“听党指挥是我们的强军之魂。”作为连队的第40任政治指导员,戴天骄一字一句,掷地有声,“82年前,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党绝对忠诚。82年来,这种忠诚的信仰也渗透到一代代官兵的血液中,无论何时何地,越是艰险越向前。”
2023年汛期,华北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刘老庄连”大部分官兵正在外执行维和任务。留守官兵只有26人,多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新兵。当其他连队纷纷奔赴抗洪一线时,“刘老庄连”却迟迟没有接到出动命令。
“上级可能是考虑到抗洪任务险重,怕新兵扛不起重担。”当时在连队留守的马崇智说,重任面前“刘老庄连”必须冲在前,年轻的战士们纷纷要求写请战书,请战书上就一句话:“尊敬的营党委:我们‘刘老庄连’全体官兵,誓死要上抗洪一线!誓死要上抗洪一线!誓死要上抗洪一线!’”
26名留守官兵用印满26个红手印的请战书,换来了支援抗洪一线的命令。抢在洪峰到来之前,他们终于赶到了任务区。
“扛沙袋、筑堤坝,一口气不敢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崇智说,年轻的战士们没有一个人喊累,“第二天吃饭时,手都跟抽筋儿一样,抖得抓不稳筷子。好多人的迷彩服都被磨穿了,肩膀上一道道全是血楞子。”
经过11天接续奋战,26名官兵在抗洪一线,不仅扛住了洪峰过境的险情,也扛起了“刘老庄连”的使命。抗洪任务结束时,官兵们在借宿学校教室的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下了一句话:“你们只管好好学习,我们负责保家卫国!”
“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部队,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戴天骄说,即便是远在万里之外,信仰的颜色也早已渗进了官兵的骨子里。
在中国第9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15号哨位矗立在营区最高处。哨位旁一块平整的山石上,官兵们用颜料绘制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其他国家的维和人员路过这里,看到了都会竖起大拇指说:‘China good!’”作为当时15号哨位的哨长,洪何亮每次站在国旗旁执勤时,都会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让这面代表祖国的“旗帜”永不褪色,描红成了“刘老庄连”官兵轮班日志上一项庄严的任务。洪何亮记得第一次描红时,连队官兵整齐列队,每个人依次上前为国旗描上一笔,国旗的颜色越红,心里越感到踏实,“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刘老庄连”官兵载誉而归。罗喧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刘老庄连”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陆军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党支部被中部战区陆军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经党中央批准,作为建党以来“100位重要英雄模范”集中宣传。
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刘老庄连”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刘老庄连”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冲锋的路上。“我是‘刘老庄连’第6505名战士……”每逢重大任务,连长朱明朝都要带领全连官兵庄严宣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我在,连旗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