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氢能学会副会长孟晓敏
搭建氢能全产业链的“智力矩阵”
近日,孟晓敏(中)与同事在探讨工作项目。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10月18日上午,走在张家口市区的路上,记者时不时就能看见车身上印有“氢能驱动未来”字样的蓝色公交车。
“这些公交车是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同款’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河北省氢能学会副会长孟晓敏告诉记者,在氢能利用方面,张家口走在了全省前列。
1989年出生的孟晓敏,本来是一位金融行业从业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与氢结缘。
“氢燃料电池作为最核心的部件,其技术水平直接关乎我国在全球氢能行业中的竞争力。”2018年11月,在中国·张家口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论坛上,参与培训的孟晓敏听了与会专家的讲座大受启发。她毅然辞去原来的工作,一头扎进这个新兴科技领域。
2019年,孟晓敏成为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项目总监。刚入职,就赶上了张家口市氢能产业“1+N”政策陆续出台与修订的关键期。
白天跟着工程师跑制氢厂,看如何通过工艺升级实现风电制氢;晚上在办公室啃专业书籍和各种文件,打印出来的材料上满是她用荧光笔批注的细节。
国外氢能发展成熟,但政策文件的可参考性低。“我们翻阅大量资料,学习参考其他地方先进经验,一点一点摸索。”在孟晓敏和其他专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张家口在全国率先构建起氢能产业“1+N”政策体系。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孟晓敏每天紧盯氢能供应数据,协调调度与运行监测。最终,张家口投运的13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全程零故障运行。
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她无数次直面难题的坚韧付出,孟晓敏至今对那些攻坚时刻记忆犹新。
2022年11月,推进“风氢一体化”项目申报时,坝上寒风刺骨。
从选址到申报材料完成,都需要张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核并层层上报。为了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孟晓敏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
“有一天夜里11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还在主动帮我协调审批流程。那一刻我就觉得,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件事努力,再冷再累都值得。”孟晓敏回忆起那段往事,语气里仍带着感动。
2023年,时任国创河北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孟晓敏,又承担起协调多个氢能重点项目定制化厂房的建设任务。
建设期间,孟晓敏既要与施工单位反复沟通设计方案,又要紧盯园区各项资质审批进度,全程统筹、多方协调,最终从规划到建成仅用了8个月。
“最忙的一天,我接了80多个电话。”孟晓敏笑着告诉记者,她那天连吃饭都在沟通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氢能项目落地实施,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为解决国内氢能测试方法等标准缺失问题,孟晓敏组织企业申报“氢能产品系列技术标准创新族”项目,推动发布3项国家标准、6项地方标准和6项团体标准,其中她参与制定的2项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相关空白。
孟晓敏还带领团队参与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申报工作,推动测试分中心落户张家口。2024年,她又帮助企业组织申报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并成为全国获批的唯一一个氢能试点。
2025年7月,由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和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河北省氢能学会,形成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多学科“智力矩阵”。孟晓敏当选为河北省氢能学会副会长。
“作为氢能产业的‘连接器’,河北省氢能学会不仅要搭建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还要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氢能生态体系。”孟晓敏说。
如今,孟晓敏正带领团队,协助学会会员单位推进一个新的省级重点项目——康保至曹妃甸输氢管道。
“这个项目若能顺利落地,将为京津冀‘双碳’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她兴奋地说。(河北日报记者 王敬照 见习记者 尹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