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津冀到“京津冀+”
税务协同再升级 跨省业务轻松办
过去,跨省份办理涉税业务是不少纳税人眼中的麻烦事,既费心又费时间。如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这种体验正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税务协作从探索起步走向深度融合,集中精力推出一批惠及各方、务实管用、可感可及的利民惠企措施,实现了税费征管服务效能更快、更好、更优的跨越。
从近日召开的2025年京津冀税务协作联席会议上获悉,京津冀区域已实现120项涉税服务事项“同事同标”、189项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建立了京津冀大企业跨区域协调服务、统一纳税咨询体系等机制,并将税务协作向周边省份拓展,跨区域涉税业务办理更便利了。
238个征纳互动运营中心1645个远程虚拟窗口,基本覆盖人工窗口可办事项
最近,靠着税务征纳互动服务,沧州市献县居民王海林拿到了多年前在异地工作时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清单。
为了补缴住房公积金,王海林需要打印2012年至2015年在北京就职时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清单。但由于早期税收数据尚未全面电子化,这部分记录无法在个人所得税App上直接查询,需要通过当时就职单位所属的北京市丰台区税务局获得。是否必须到北京跑一趟?
跨区域通办,重在“通”,贵在“办”。优化跨区域税费业务办理、提升服务质效,成为京津冀三地税务部门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今,通过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服务,纳税人不仅可以获得“一对一”的专属远程辅导,还能和多方同时在线会话,实现多地同步操作。
为了解决难题,王海林向献县税务局办税大厅工作人员求助。工作人员当即联系了北京市丰台区税务局征纳互动运营中心,启动线上跨区域协同办理。在核实王海林身份信息及公司税号后,北京市丰台区税务局征纳互动运营中心很快为其开具了个人所得税纳税清单,免去了他跨省奔波的麻烦。
这是京津冀税费服务走向一体化的生动体现。
从2021年首轮推出19项税务支持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举措、2023年推出新一轮15项税务便利化举措,到2024年推出6方面28项重点税务协同措施,再到今年发布京津冀税务征纳跨区域协同服务场景,京津冀税务部门聚焦征管便利化,持续拓展跨区域税收协作。
三地在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服务中搭建的远程虚拟窗口,集成了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实时交互、屏幕共享等功能。异地税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虚拟窗口为纳税人缴费人办理跨区域业务,有效打通跨区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京津冀税务部门建立的238个征纳互动运营中心,布设了1645个远程虚拟窗口,服务内容基本覆盖办税服务厅人工窗口可办事项,大幅提升跨省跨市业务办理效率。
自去年3月底京津冀跨区域通办推行以来,我省已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智能互动服务500多万次、人工互动服务46万余次、跨区域协同业务办理近万次。
服务大企业、拓展协作圈,助力生产要素流动更顺畅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的发展是京冀税务部门关注的重点。
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这里迎来多家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落户。让这些企业“迁得来、落得稳、发展好”,税务服务至关重要。
税收事先裁定,是我省税务部门为大企业提供的事前涉税风险防范服务,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税务处理的确定性。
税务部门充分发挥大企业税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一对一”沟通对接、多部门联合研判等方式,为企业重大投资、重组及新业态发展中的涉税事项提供明确指引,切实降低企业税收风险,增强经营决策信心,确保重大协同项目平稳落地、高效推进。
自2023年底实施《大企业税收事先裁定实施规定(试行)》以来,雄安新区税务局为包括河北建投雄安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河北雄安中冶名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了税收事先裁定服务,出具了裁定意见函。个性化的定制性纳税服务,增强了企业在雄安新区投资的信心和获得感。
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有利于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近年来,京津冀税务部门联合建立了税务执法标准协商机制,并将《京津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拓展到内蒙古、山西,实现华北地区全覆盖。基层协作方面,三地税务部门支持河北环京津县(市、区)税务部门,以不同形式与相邻地区加强合作,打造“通武廊”“丰滨沧雄”“房静涿”等亮点品牌,并将怀柔、丰宁协作机制拓展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推动京津冀协作向“京津冀+”升级。
如今,“怀多丰”三地畅通征纳互动办税渠道,通过“异地收件、线上协同、属地办理”的方式,实现了税费业务事项线上办、就近办、跨域办,纳税人缴费人享受到更高效、便捷、精准的服务。(河北日报记者 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