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评论员:修 远

当“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成为新一代职业本科毕业生的鲜明特质,一场重塑职业教育价值与内涵的变革,正在河北这片热土上蓬勃展开。
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大学数量已达到87所,其中河北4所,位居全国第五。职业本科学校数量跻身全国前列,这不仅是教育规模的突破,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的有力回答。

不止学历,更是能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贴上“学历终点站”的标签。而职业本科的兴起,正系统性地打破这一刻板认知。它并非简单延长学制,而是构建了一条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重、等值的发展路径。河北的4所职业技术大学,坚守类型教育定位,围绕“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目标,重塑人才培养体系。这不仅是学历层次的提升,更是能力维度的扩容——让学生从掌握单一技能的“执行者”,蜕变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源”。

不唯课堂,更在现场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当专业设置从“有什么教什么”转向“需要什么建什么”,职业本科便真正实现了发展路径的“破壁”。河北的探索清晰诠释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融入生产现场”的实践逻辑:从服务钢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到布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再到实施“绿牌扶持、红牌退出”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处处体现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精准育人理念。尤为突出的是“岗课赛证研创”综合育人模式——通过技能大赛锤炼实战本领,依托真实项目反哺教学创新,借助证书标准检验学习成效,构建起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衔接通道。

不止就业,更是事业
传统职业教育易陷于“授技谋职”的局限,而职业本科则致力于实现育人境界的跃升,其根本追求在于培养“脸上有笑、心中有光”的劳动者。这份光彩,既来自扎实技能赋予的自信,也源于职业身份带来的尊严。当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实现从“熟练工”到“工匠”的跨越,当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促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精进,更是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职业本科的深层意义,在于引导青年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让“大国工匠”的摇篮真正孕育出既有精湛技艺又有开阔视野的时代新人。
职业本科教育,从来不是高等教育的“替代项”,而是人才成长的“特色项”。在这条新跑道上,学术素养与职业能力交融并蓄,个人理想与产业升级同向而行。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以精湛技艺和创新胆识站上时代前沿,中国制造的脊梁必将因此而更加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