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兴——张家口转型记(三)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  
2025-04-07 13:59:30
分享:

坝上新能源“风光无限” 武殿森 摄

  在怀来,随着雁鸭类候鸟远道而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迁徙高峰;

  在康保,风、光、生物质、氢、储“五位一体”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成型,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加足马力、加快建设;

  在崇礼,“雪友”们纷纷抓住雪季的“尾巴”,尽情享受着春雪魅力;

  不断将“首都两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各项建设成果日益丰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我市正奋力从“生态守护者”向“绿色受益者”华丽蜕变,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冰雪+”,点燃经济活力新引擎

  新兴产业是高标准推进“首都两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按照“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市充分利用冬奥遗产,加速推动冰雪“冷资源”向经济发展“热动力”转化。

  4月1日,崇礼冰雪季接近尾声,但游客的滑雪热情却依旧火热。在万龙滑雪场,站在白雪之巅,一个个“冰雪老饕”从高级雪道上一冲而下,所过之处激起阵阵雪花;在初级道上,许多“新手小白”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练习着滑雪技巧,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

  “崇礼的冰雪季可持续到三月底、四月初,各大雪场推出一系列新产品、新玩法及各种优惠活动,成为持续引流的关键。我们相较于上一季游客实现了20%增长。”对于“雪友”掀起这波滑“春雪”的热潮,富龙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中桥表示“意料之中”。

  作为崇礼最年轻的滑雪场,雪如意滑雪场自去年12月中旬开业以来,虽然只开放了12条雪道,但本雪季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吸引18万人次游客来此“尝鲜”。

  在过去,崇礼的一座座大山是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如今,群山上遍布的白色雪道为崇礼打开了“冰雪经济”大门,也“引燃”了雪道之外的吃、住、游、购、娱等消费活力。

  “崇礼好礼”官方直营店内人头攒动;雪具店订单天天爆满;酒店更是一房难求……据统计,自去年11月7日开启2024—2025雪季至今年2月28日,崇礼区已接待游客人数495.4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花费58.8亿元,同比增长15%。

  作为“冬奥之城”,在过去的这个冬天,“冰雪热”不仅只在崇礼。

  随着尚义县第十届冰雪体育文化旅游节开幕,雪地拔河、雪地足球等趣味冰雪项目在鸳鸯湖滑雪场火热开展。

  2024—2025冰上龙舟超级联赛首次来到康保县。包括美国队、法国队、英国队等6支国际队伍在内的51支队伍在康巴诺尔湖上你追我赶、同场竞技,成为了当地冰雪文旅发展的又一“流量密码”。

  从感受滑雪的“速度与激情”,到共享一把冬捕的丰收喜悦;从参与冰雪研学游,到畅游冰雪大过年,体味非遗表演魅力……这个冬天,我市不断开发“冰雪+”新玩法,一批新型消费产品和场景不断涌现。在由量变加速走向质变中,每一片雪花都见证着我市冰雪经济的“热”力无限。

  去年12月,我市还出台方案,提出通过打造冰雪运动发展高地、延伸冰雪经济产业链条、完善设施和配套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力争到2027年全市冰雪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30亿元,到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230亿元。

  “绿”意浓,绘就生态治理新图景

  眼下,尚义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仍在冰封玉砌中,却蕴藏着万物萌动的生机。随着天气转暖,这里将重现天水相连的壮观景象。

  受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减少等因素影响,察汗淖尔湿地水面曾一度萎缩,2020年仅有1.93平方公里。近几年,在当地综合施策、有效治理下,这里不仅成为了144种鸟类的“安乐窝”,而且去年湿地水面面积达到33.3平方公里,为近20年来最大值。

  位于康保县的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同样春潮涌动。主湖与新“长”出的两个子湖形成完备的湿地生态圈,让湿地面积增加近千亩;

  另一边的张北县黄盖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达到1158.85公顷,夏秋时节期间湖泊远望宛如明镜一般镶嵌在草原深处;

  厚植生态底色是建成“首都两区”的关键要素。根据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规划,作为由海拔1500米左右的坝上草原和坝上高原湿地构成的第二道生态屏障,如今尚义、康保、张北、沽源等县在扎实推进天然淖泊保护修复、撑起首都生态“防护伞”中,也绘就出一幅美美与共的山水新画卷。

  近日,一年一度的永定河生态补水工程拉开帷幕。奔腾的桑干河水在确保出界水质100%达标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汇入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流域。

  京张两地山同脉,水同源,气相通。为涵养首都水源,近年来,我市持续打好压水、节水、蓄水、治水、引水组合拳,护好每一泓清流润泽京张。

  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赤城境内的白河,于雕鹗镇与红河相拥,穿越葱郁森林、广袤田野,向着白河堡水库奔腾而去。静谧的黑河则从东猴顶之巅启程,蜿蜒曲折,一路向南,在延庆区与白河汇合,两股磅礴之水共同注入密云水库。作为首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赤城县通过持续深化科学“治水”,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54平方公里,建成的12条清洁小流域成为净化河流的“毛细血管”,全力守护首都“蓄水池”。

  作为永定河流域最大的控制节点和生态节点,官厅水库也完成了华丽变身。20世纪80年代后期,官厅水库上游的排污量明显增多,面源污染严重,于1997年不得不退出北京用水体系。“首都两区”建设的实施为这里带来新机遇。怀来县通过生态补水、水系连通、退耕还湿等举措,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水质由原来的地表水Ⅳ类提升至Ⅲ类。去年,这里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了万千水鸟的栖息地。

  素有“三河之源”“京津水塔”之美誉的沽源构建起水系连通的生态水网;全市15个国省考断面监测水质达标率100%、优良率100%……一处处波光粼粼的如画美景背后,是我市推进全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全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的决心。

  抬眼“天空蓝”,俯首“碧水清”。如今,我市纵深推进“首都两区”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正逐步转化为民生福祉。

  张北县落花营村在盐碱地上种西瓜,每年300多万公斤高质量“麒麟瓜”从这里远销八方;阳原县要家庄乡通过盐碱地综合改良,不仅种植出果蔬,还盖起“净菜工厂”,一天之内就能到达京津冀消费者的餐桌;尚义县程家村引进适合盐碱地种植且蛋白质含量高的“燕麦草”,这样的干饲草一吨能卖到2000元……

  从去年起,我市还通过“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筛选出的52种耐盐碱耕地植物新品种,已在53.18万亩的盐碱耕地上推广种植,不仅让“白茫茫”变为“生机绿”,让曾无人问津的“地球之癣”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聚宝盆”,也使我市生态兴市、生态强市的路子走宽走实。

  调结构,绿电进京点亮万家灯

  华灯初上,北京城内灯光璀璨。在北京西北方向200余公里外的坝上张北,高耸的“大风车”和犹如蓝色海洋的光伏板产出的“绿电”正跨越重重山峦,源源不断地送往这里。

  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建设“首都两区”的重点任务。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我市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资源,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布局,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版图。

  走进位于张北县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基地,在联合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紧紧盯着眼前的六块显示屏。它们是基地的千里眼、顺风耳,通过它们可以实时监测全站发输变电设备状态,以及全站风速、出力等关键数据。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全球首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及智能输电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也是新能源领域的“国家名片”。这里平均每年可发出优质绿电超12亿千瓦时,为满足首都38万用户用电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更多新能源技术正走出实验室,来到“大舞台”。在尚义县4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项目现场,73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蔚为壮观。作为河北省重点项目,该项目于去年11月投产,从开工到并网发电,仅用时一年多。板上产“绿电”,板下牧牛羊,牧光互补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兼顾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为探索绿色产业循环发展提供了“尚义经验”。

  一业兴,百户盈。“风光无限”下激发了聚合效应,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新能源产业在迅速聚链成群中,不仅为北京清洁能源供应提供了保障,也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今,张北县、尚义县、康保县、蔚县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30余家,去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

  我市在加快追“风”逐“日”的脚步的同时,落后产能正在加快出清。

  在河北建投康保“上大压小”风电平价示范项目现场,数十台风机矗立,巨大的叶片随风徐徐转动。去年11月,该项目首台机组成功并网。通过实施老旧风电场“小改大”改造,不但让老旧风光电场再次焕发青春,捕风能力跨越式升级,年发电量可达4.5亿千瓦时,也实现了土地资源、风力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一场老旧风电场的“涅槃重生”将在张垣大地铺展开来。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今年,我市将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为抓手,在推进“首都两区”建设上更进一步。扎实做好老旧风场升级改造,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开发区分布式新能源试点;谋划建设三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大同—怀来—天津北1000千伏特高压等输变电工程;全力推进尚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做好崇礼常峪口等4个新纳规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拓展绿色电力应用场景,可再生能源终端消费占比达到45%。(记者 赵晓刚 通讯员 周大伟 史惠英 宋海鑫 吴占芳)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