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观察丨20天盖起一座楼,这样的房子为啥好住?
来源: 长城网  
2025-04-12 10:26:11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4月9日,首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创新成果推广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来自全国钢结构行业5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钢结构建筑与钢铁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

  大家纷纷表示,加快发展钢结构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促进建筑业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今后,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将是我国建筑产业链提质升级的新赛道、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建筑工地变身“绿色车间”

  4月9日下午,与会嘉宾走进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只见一座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赫然矗立。

  在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内,工作人员介绍模块化预制拼装的可变户型。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从破土动工到建造及内外装修完成,这座装配式钢结构大楼只用了20天时间。这一建造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秘诀就是‘绿色+智能+低碳’实现了装配式钢结构的颠覆性突破,树立了绿智零碳建造标杆。”中国二十二冶装配式公司总工程师张晓峰告诉记者,施工现场通过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实现了“建造房屋”向“制造房屋”的转变。这座全装配式钢结构大楼采用钢框架结构体系,通过“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模式,将标准化生产的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搭接和浇筑,在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让建筑工地变身“绿色车间”。

  钢结构是研发楼的建筑主体,300吨重的钢构件实现了100%的工厂预制,现场通过高强度螺栓与焊接复合连接,实现了“两天一层”的装配效率。通过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信息化技术、高性能围护结构、光伏建筑一体化及智能化运维系统,项目实现了建筑垃圾减少80%、施工周期缩短50%、年减碳量150吨等目标。

  除了建造速度的提升,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居住品质上也有显著优势。张晓峰介绍,墙板采用ALC隔墙板+岩棉做法,保温隔热性能良好,与钢结构主体协同工作,提高了抗震性能。模块化幕墙是这座建筑的亮丽外衣,这可不是普通的幕墙,而是光伏+光热一体幕墙,再配合光伏百叶窗,使建筑综合节能率提升40%。室内采用户内中央新风系统、低压辐射地板采暖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利用热交换器将室内排出的污浊空气与室外引入的新鲜空气进行能量交换,降低空调、供暖负荷。

  在一个房屋震动对比模型旁,记者被这座大楼的减隔震技术震撼到了——相比传统建筑、减震建筑,虽然地基在摇晃,可楼房顶部水杯中的水面仅泛起细微涟漪。“减隔震技术包括粘滞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隔震支座,像隔震支座能削减50%-80%的地震能量,降低建筑晃动幅度,避免次生损害。”张晓峰说。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装配式建筑以其高效、环保、节能的特点,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扎根唐山的钢结构建筑领域排头兵企业,中国二十二冶围绕装配式钢结构“好房子”持续发力,在钢结构领域持续深耕智能化建造技术,让钢结构成为未来城市的绿色脊梁。 

  钢结构建筑契合“好房子”标准

  在首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创新成果推广交流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决定,将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创新成果推广交流会永久落户唐山。这又释放出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在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内,减隔震技术吸引与会嘉宾驻足观看。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唐山的破题之策颇具示范意义。唐山市2024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工业底蕴深厚,钢铁产业全球领先。近年来,唐山市高度重视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钢结构建筑产业链较完善,应用场景发展潜力大,有支撑钢结构建筑发展的产业基础、推进钢结构住宅建设的试点经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广阔市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分析,钢结构建筑具有跨度大强度高、抗震性能优越、空间布局灵活、室内面积增加、装配便捷高效、施工污染减少、节能降碳突出、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很多方面契合“好房子”标准,能够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居住的需要。

  与此同时,也要客观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目前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还存在短板弱项。比如,缺乏综合成本优势、上下游协同性不够强、缺乏产业链龙头企业、钢铁材料标准与住宅设计用钢标准衔接不够紧密、专业人才不足、典型示范项目效果不够明显、政策支持不够具体有力等。

  “从钢结构建筑看,虽然已经形成钢材建材、钢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建造、标准规范、物业管理等完整产业链,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夏农说,以钢结构建筑的终端产品——房屋来看,组织开展贯穿全产业链的沟通交流合作的活动偏少。目前我国60%-70%的建筑钢材通过流通领域进入市场,供需双方不见面,更谈不上供需双方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下游企业需求。

  补短板锻长板 产业链需协同发力

  与会专家认为,突破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发展瓶颈制约,要靠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在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内,工作人员演示全屋智能家居功能。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武振回顾了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并就下一步推进钢结构建筑发展提出建议。武振说,传统钢结构设计与后端制造加工、安装完全脱离,装配式钢结构与传统钢结构不同,需要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设计要按照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思路来设计。

  “应用系统思维考虑建筑业,应当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最小化、品质最优化,而不是局部或者某一环节的成本最小化;应当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设计和面向制造与安装的产品设计,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产品品质。”武振表示,建筑业必须要走工业化道路,建筑工业化、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线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最佳选择是大力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

  夏农认为,钢结构建筑是装配式建筑,形象地说,能够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而且是造“好房子”。

  在夏农看来,汽车产业链是由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销售、维修保养、检测鉴定、汽车金融、汽车物流等构成。整车企业呈现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特点,零部件企业呈现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特点,整车制造企业居产业链龙头地位。

  钢结构建筑业与汽车产业不同的是,汽车整车是在工业厂房内组装完成的,钢结构建筑零部件虽然也是工业厂房生产,但房屋组装却是在现场完成的,而现场分布在全国各地。

  夏农表示,零部件工业化、集约化生产,现场离散型分布的产业特征,使得有实力、有能力的钢结构建筑产业链企业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建筑行业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在规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领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收获发展的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责任编辑:邸春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