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在广袤的乡间阡陌,一群年轻的“新农人”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既是田间实验室的科研尖兵,又是手把手传艺的农技教员——这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扎根“三农”一线的生动写照。该团队现共有122人,35周岁以下青年共110人,占比为90%。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学生来到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长势。
深入村屯农家,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自2009年始,这支特殊的队伍以“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为行动指南,不断架起高校学府与田间地头的桥梁,通过“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新模式,让农民对农业生产新技术产生兴趣,从而了解技术、理解技术、采纳技术,促进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农民生产的“日常”,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专家教授带着研究生驻点驻村,在作物生长关键期24小时值守,用最接地气的方言土话传授技术要领。他们既当“田秀才”,现场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又做“土专家”,传授智慧农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变身“带货达人”搭建电商平台,实现了“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指导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良性循环。
2022年踏着师兄师姐的足迹,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桂花走出大学和实验站的“围墙”,来到曲周县前衙村科技小院。从刚开始的有些不适应,到后来慢慢她沉下心,张桂花带领发动4户村民种植了30亩阳光玫瑰葡萄,从施基肥开始,和种植户一起劳动,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我找到了年轻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张桂花说,“我在科技小院奋斗是建功乡村振兴的责任,也是一代代农大人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
这支科技兴农生力军不仅破解了农业技术难题,更以文化知识传播和科普活动的开展,为激活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中秋科技联谊会上,无人机点亮希望田野;科技采摘节里,新技术让传统农耕焕发新魅力;儿童节科普课堂中,智慧农业机器人萌化童心。截至目前,曲周科技小院累计开展农业科普培训超4000场次,惠及农民群众20万余人次,组织文化活动辐射4000余人次。
深入生产一线,破译现代农业智慧密码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毅然打破传统科研闭环,以沾满泥土的双手推开“象牙塔”大门,在陇亩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创新“破冰行动”。他们秉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研究思路,把论文选题写在垄沟里,将实验设备架在阡陌间,解码着作物生长的隐秘信号,破译着现代农业的智慧密码。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学生送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头。
刘庄科技小院的齐航是中国农业大学二年级硕士,她头上扎着马尾辫,鼻梁上架一副大眼镜,一边全神贯注地调试着手中植保无人机遥控器,一边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台大疆T60无人机自带北斗导航,四个角定位就能自动规划路线。执行农药喷洒作业就像在玩游戏——自动避障、精准喷洒,没电了还会自己飞回来。以前人工打药要一周,现在12小时搞定,不仅提高了喷洒效率,关键还能避免农药接触危害。”
不单单是天上飞的无人机,这片庄稼地里还藏着不少“宝贝”——土壤墒情仪。传感器24小时在线开展“地下侦探”,实时监测土壤里的温度、湿度、肥力,一旦有缺水缺肥等情况发生,就立刻向管理员报警。
“手机一响,就知道哪块地饿肚子了。”曲周县今科富小麦合作社种植户王俊山介绍,“我家种了30亩地,每年能增产9000斤粮食,节省四成浇水电费。新技术新设备就像给小麦装了健康手环,缺啥补啥,随缺随补。”
如今,在科技小院的示范田里,传感器实时回传作物数据,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5G直播间吆喝着绿色农产品。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推动着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迭代变身。
2009至2024年,曲周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大幅提高,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全县粮食单产实现了试验基地产量水平的79.6%,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79%。
深入田间地头,掀起泥土里的创新革命
为了破解传统的线性和“自上而下”的技术创新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实际生产难题的瓶颈,曲周科技小院研究生走出在学校温室大棚、实验室做研究的“舒适圈”,秉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研究思路,长期驻扎生产一线,基于生产问题导向和农户需求导向,整合科研人员的理论科学知识和农户的社会经验知识,与农户共同开展参与式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学生围绕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在开展讨论。
孙小东、范鑫灿是中国农业大学付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每隔几天他俩就要巡一次田,看苗情、查墒情,还要采集土壤样品。他俩先在田里选择采样点,确保能在不同位置采集土壤样品,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然后孙小东拿起土钻、吸能锤进行采集,范鑫灿则跪在泥里挖取样本,分装密封做好标识。当他俩从试验田出来时,衣服已被汗水浸透,运动鞋和袜子里沾了不少土。
“要用样本检测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评估土壤肥力,根据土壤情况制定精准施肥方案,同时结合不同的土壤条件、作物种植需求,定制施肥方案,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提升作物的生长品质和产量。”范鑫灿说。
在这场持续16年的“深蹲式科研”中,科技小院学生将实验室搬到田间,把无人机开进农田里,与乡亲们共研共创,不断催生“接地气、带露珠”的实用技术成果,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科技小院学生扎根生产一线,经历了饮食、生活、劳动、思想等各种困难,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通过“自找苦吃”,激发内生动力和自我成长能力,通过向生产学习、向农民学习、向农技员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练就提升兴农本领。据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先后培养了700多名研究生,80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学校五四青年标兵、地方十大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科技小院诞生于河北曲周,目前已经辐射全国,并走向世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曲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在乡野田间解民忧、治学问,用青春韶华持续“点亮”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