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藜麦的升值之旅
来源: 河北日报  
2025-10-07 07:59:31
分享:

  小小藜麦的升值之旅

  ——沽源做优做强藜麦特色农业的故事

  沽源县白土窑乡藜麦种植基地开展机械化藜麦播种作业。(河北日报资料片)沽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藜麦价格好,收购价一斤5元左右呢。”9月20日,沽源县藜麦种植大户郝鹏飞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藜麦田里,眼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再过几天,郝鹏飞的藜麦就会被运到沽源县北麦生态农业公司的车间里,制成藜麦片、饼干、碗粥……北麦公司销售部经理陈海英逐一介绍了这些产品的价格:一袋350克的藜麦片32元,一盒250克的饼干25元,一份净重160克的碗粥要38元……

  沿着深加工链条,沽源藜麦走上了升值之旅。该县县委书记赵赞介绍,沽源年产藜麦1.4万吨,全部在本地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深加工产品。这条长长的产业链和越来越响亮的产品品牌,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让沽源藜麦产业变大变强,也让沽源有了打造“中国藜麦第一县”的底气。

  延伸产业链条,突破“卖原粮、赚小钱”瓶颈

  生产线一刻不停地运转着,物流区各种打包好的藜麦食品堆成了小山。“这些都是客户订的货,马上就要发到上海、北京等地。”9月21日,在北麦公司车间,值班班长宋利永忙个不停。

  如今在沽源,藜麦可以变成36种产品。其中不仅包括藜麦片、饼干等普通产品,还包括藜麦鱼胶、藜麦露等高附加值产品。沽源县藜麦产业协会会长向永刚介绍,和藜麦原粮相比,深加工产品的价格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但就在几年前,藜麦深加工产业在沽源还是一片空白。“那时候沽源藜麦都被加工成原粮售往外地,钱都被别人赚了。”向永刚说。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因营养丰富而被称为“黄金谷物”。21世纪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发现藜麦是唯一能够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单体植物,因此称其为“全营养食品”。

  2012年,藜麦落户沽源。藜麦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贫瘠,与沽源的生长环境高度契合。经过市场调研,沽源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前景广阔的藜麦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

  “在沽源,我是第一个种藜麦的人。”闪电河乡石头坑村村民张庆军说,种藜麦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由于本地深加工企业少,藜麦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价格高的时候赚个盆满钵满,价格低的时候就赚不到钱了。”张庆军为此感到苦恼。

  农民的苦恼,折射出沽源藜麦产业发展的痛点。如何让农民拥有稳定的收益?如何突破“卖原粮、赚小钱”的瓶颈?

  2021年,伴随着隆隆的打桩声,沽源首个藜麦产业深加工项目——北麦公司藜麦片项目开工建设。此后,恩尔(沽源)生物科技公司、藜麦精酿啤酒科技公司等藜麦深加工企业纷纷落地。截至目前,沽源已拥有7家藜麦深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在沽源县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藜麦产品。(河北日报资料片)方旭摄

  当产自沽源的藜麦片、藜麦饼干、藜麦碗粥等出现在北京、上海的超市时,张庆军再也不用为藜麦价格发愁了——他与北麦公司签署了合同,每年按照合同价出售藜麦。

  “我是订单农业的受益者。”张庆军说,他种植的藜麦已从最初的1亩,发展到今年的400多亩。

  “一亩地产500斤左右,按照目前一斤5元左右计算,刨去成本,一亩地纯收入1000元以上。”张庆军笑呵呵地算着账。据了解,今年在沽源有14个乡镇60多个村的农民依靠藜麦实现增收。

  随着产业链条延伸,沽源藜麦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是沽源发展最快的富民产业。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00亩发展到目前的10万亩,约占全国藜麦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

  从“卖产品”到“卖品牌”,走向价值链高端

  9月15日,中国藜麦企业家大会在沽源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藜麦企业家云集于此。对于沽源发展藜麦产业的优势,很多人羡慕不已。

  “沽源气候特征和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藜麦原产地非常相似,拥有天然富硒土地42万亩,是全国唯一的规模化天然富硒藜麦产区。”沽源县县长任强说,经过科学检测,每百克沽源藜麦蛋白质含量为13.4至15.5克,相当于同等质量优质牛奶蛋白质含量的4倍。因为有了这些优势,“沽源藜麦制品”成功入选“河北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名单”。

  “依托优势,打响招牌,沽源藜麦产业才能走向价值链的高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品牌战略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广静川说。

  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在沽源藜麦企业中,北麦公司捷足先登。

  “我们拥有1万亩有机藜麦种植基地,高端有机藜麦产品是我们的拳头产品。”陈海英说,该公司有机藜麦产品生产能力及销售能力位居全国首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的超市里,北麦公司的“谷麦郎”有机藜麦产品成为抢手货。

  今年前8个月,北麦公司销售收入达7000万元,同比增长20%,增速在全国藜麦行业名列前茅。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品牌的红利,9月15日,沽源发布了沽源藜麦区域公用品牌,并首批授权北麦公司、恩尔公司、河北藜小二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沽源藜麦’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任强说,就像一提起大米,人们就会想到“五常大米”;一提起苹果,人们就会想到“烟台苹果”;将来一提起藜麦,人们就会想到“沽源藜麦”。

  拿到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后,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萍非常开心:“品牌建设是我们的短板,靠单个企业很难取得突破。这下可好了,大家抱团闯市场,一定能打响沽源藜麦的招牌。”张萍希望,不久的将来,燕藜坊的产品能够出现在更多人的餐桌上。

  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布,坚定了沽源藜麦企业向产业高端攀登的信心。眼下,很多企业正在忙着上项目、引进先进技术。恩尔公司利用藜麦麦麸提取多糖、多肽项目进展顺利;河北藜小二公司与青岛国稷农业公司签约联合开发藜麦新产品;沽源县藜麦产业协会与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赵赞介绍,在创建沽源藜麦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沽源藜麦企业正在推进欧盟有机认证、FSSC认证等国际资质认证。这些成长于坝上小县的特色农业企业,即将走向广阔的国际市场。(河北日报记者 王雪威 许卫兵)

责任编辑:庞晓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