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韵,流淌进百姓生活
——体验非遗太行·邢窑白瓷
近日,张志忠(中)在讲解邢窑白瓷上釉知识。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在邢台市襄都区好南关历史文化街区,古风与新潮交织。在以白色为主色调、充满美感的邢白瓷美学艺术馆前,不时有人拍照打卡。这座刚开放不久的艺术馆已然成了游客的新宠。
9月21日,在邢台上大学的王晓涵和同学来到邢白瓷美学艺术馆,馆内精美的展销品,让她们惊喜连连。
“原来电视剧《长安的荔枝》里的许多茶具、酒器都是邢窑白瓷。”看到邢窑白釉绿彩吸管杯、邢窑白釉绿彩趴兽龙流执壶的那一刻,她赶紧将这一发现告诉同学。
王晓涵是这部电视剧的忠粉,剧中的吸管杯则是她的心头好,一直爱而不得。如今,在这里遂了心愿,购得“真爱”归。
邢白瓷美学艺术馆创新打造邢窑白瓷可感、可购、可体验的文旅新场景,共展示摹古邢窑盏托、鹦鹉杯、白釉花瓶等复古器型、茶具及文创产品500余种。馆内还设有拉坯、刻花等手工体验区域,为游客提供沉浸式陶瓷制作的机会。9月8日开馆首日,便迎来如潮的人流,以唐代“黑石号”沉船上邢窑白瓷为蓝本创作的“黑石号”沉船主题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白得让人心动。”白,是王晓涵对邢窑白瓷最深刻的印象。
天上的云、飘落的雪,白色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但陶瓷之白,却历久而不得,直到邢窑白瓷的出现。
邢窑创烧于北朝时期,从考古发现来看,窑址主要分布在邢台市内丘县、临城县等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瓷土铁质含量低。在烧制青瓷的过程中,北朝的工匠们发现这种含铁量少的原材料,可以烧制出白色瓷器。于是,经过不断尝试,终于在制瓷工艺上完成了青瓷向白瓷的过渡,出现了最早的粗白瓷。
隋代,邢窑白瓷烧制技艺日趋精湛,达到新的高峰,成功烧制出薄胎精细白瓷——透影白瓷。到了唐代,邢窑白瓷达到鼎盛,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器型多样、品种丰富,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时至今日,白瓷仍是瓷器主流,邢瓷之白,奠定了中国瓷器的底色。
何为邢窑白瓷的极品?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忠眼里,非透影白瓷莫属。
透影白瓷,胎质细腻、釉层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0.7毫米厚,迎光透影。“白而润,硬而轻,透藏光,入酒则显酒色,入茶则不改茶色,清净无言,润物无声。”张志忠对其称赞有加。
张志忠是邢窑发现和复烧工作的参与者。20世纪80年代初,邢窑遗址发现之后,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开始了邢窑的复烧工作。1987年,张志忠等人成功烧制出品质不输唐代邢窑细白瓷品质的瓷器。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月2日,在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张志忠在进行邢窑白瓷作品创作。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在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一个展示架上陈列着白釉盘口瓶、翰林罐、长颈瓶等十余种张志忠仿制的邢窑白瓷经典器型;另一边展示架上摆放着他新近创作的茶具、酒具等数十种作品,款式新颖,虽不同于邢窑白瓷典型器型,却处处透出邢窑的影子和气韵。
“推动邢窑发展,重要的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张志忠说,只有在保护中活化利用,邢窑白瓷才能持久绽放生命力。
在内丘县邢窑博物馆,很多游客未进馆便先被其独特的外观吸引。该馆设计灵感来源于邢窑白瓷优美圆润的曲线,由7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碗形空间组合体构成。
该县创新性利用该馆独特的造型赋以灯光亮化,打造别具一格的光影秀。一到重要节假日,新潮的文艺演出、炫彩的光影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白天先逛馆、晚上看演出。
在内丘,对邢窑白瓷的活化利用远不止于此。今年暑期新营业的和隐山居民宿,以邢窑白瓷的白为底色,建筑布局从邢窑遗址“墙院巷共生”的肌理中汲取灵感,餐具选用邢窑白瓷复刻款,杯盘线条模仿“类银似雪”的古瓷质感。
内丘县中医院使用邢窑白瓷刮痧板为患者做助眠理疗,陶瓷陪伴灯摆放在酒店客房,邢窑白瓷冰箱贴成为百姓家中的常见品……如今,邢窑白瓷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里。
今年,邢台市在主城区、临城县、内丘县等邢窑遗址分布区域,建设中国邢窑·大盈坊、邢白瓷产业创新基地、邢白瓷文化街区等一批邢窑白瓷产业重点项目,推动邢窑白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打造研学、文旅新场景,推动邢窑白瓷文化产业振兴。
如今,邢窑白瓷在邢台市一体推进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中,处处新潮涌动。(河北日报记者 闫德见)